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6 09:19:28   浏览:86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计委 等


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4年4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外经贸厅(局、委)、人民银行分行、外汇管理局分局,广东海关分署、各直属海关: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为保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加强国家对重要商品进口的宏观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大宗原材料和敏感性商品进口情况,并对企业进行信息引导,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对重要商品进口的宏观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大宗原材料和敏感性商品进口情况,并对企业进行信息引导,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计委负责对全国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
国家计委授权的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管司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办理本部门、本地区的特定商品进口自动登记工作。
未经国家计委授权的国务院其他部门,其所属企业需进口登记商品的,由外经贸部负责办理进口登记手续。
第三条 实行自动登记的特定进口商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由国家计委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确定后公布。
1994年暂定为:1.钢材;2.钢坯;3.废钢;4.废船;5.有色金属(铜、铝);6.塑料原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除ABS树脂以外的聚苯乙烯);7.纸张;8.水果;9.化妆品。
第四条 以下贸易方式进口均应按本办法办理进口登记手续:1.一般贸易进口;2.利用国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进口;3.寄售进口;4.租赁进口;5.补偿贸易进口;6.国际招标进口;7.劳务补偿进口;8.捐赠进口。
境外来料和进料加工项下进口的直接用于加工生产返销出口的自动登记商品,由海关实行监管。
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自用进口及生产内销产品进口自动登记商品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条 进口登记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进口的商品是本地区、本部门生产、建设自用和市场需要的;
(二)人民币资金已落实的;
(三)代理进口的外贸公司进口货源及国内用户已落实,需要签订进口合同的。
第六条 进口登记商品的企业,在委托有该项商品进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钢材应委托外经贸部核定的外贸企业经营)签订进口合同前,按管理渠道向登记机关提出登记申请(进口水果和化妆品的企业,向外经贸部提出登记申请)。各登记机关在收到企业申请后,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进口登记条件的,应予办理登记手续;不予办理的,应作出说明。
第七条 实行进口自动登记的特定商品,须办理由国家计委统一印制的《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
《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一式四联。第一联(黑色)交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兑付;第二联(红色)交海关作为验放凭证;第三联(蓝色)作为有该项商品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订货凭证;第四联(紫色)由发放登记证明机关存档。
第八条 《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的有效签章为国家计委统一制发的“特定商品进口登记专用章”。
第九条 外汇指定银行凭《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办理兑付;海关一律凭国家计委授权的登记机关签发的《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验放。
对不属于售汇范围的国内外贷款、捐赠、援助、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对销贸易等贸易方式进口的,不发给《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第一联(交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兑付联),由进口登记机关存档。
第十条 《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的有效期为六个月,超过有效期需继续签订合同的,需到原发证机关重新登记,同时应交回原登记证明。在有效期内,如需更改有关项目(有效期除外),进口单位要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在“备注”栏内更改,并加盖“特定商品进口登记专用章”。
第十一条 各登记机关要做好本部门、本地区进口登记管理工作,跟踪本部门、本地区进口登记商品的订、到货情况,并于每月十日前将上一月进口登记情况汇总报送国家计委,以便对登记商品的进口进行宏观监测。
第十二条 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违反本办法行为,银行不予办理兑付,海关不予验放,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属于进口登记管理的商品,未按本办法办理《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而对外签约、到货的;
(二)伪造、涂改、倒卖《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的。
第十三条 各登记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根据情节轻重,由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委负责解释。

附件一: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明
NO
----------------------------------------------------------------------------------------------------
|1、进口单位主管部门(地区): | |
| |4、登记证明编号: |
| ……………………………………………………| |
|2、进口单位: | |
| |5、有效期: |
| ……………………………………………………| |
|3、对外成交单位: | 年 月 日 |
| | |
| ……………………………………………………| |
|--------------------------------------------|--------------------------------------------------|
|6、进口目的: |7、贸易方式: |
| ………………………………………| …………………………………… |
|8、外汇来源: |9、到货口岸(具体关名): |
| ………………………………………| |第
| | …………………………………… |一
|--------------------------------------------|--------------------------------------------------|联
| 10、产品名称 | 11、型号规格 |单位|12、数量|13、金额|14、贸易国|15商品编号|
| | | | |(万美元)| 或地区|(H.S.)|交
|------------------|------------------|----|----------|----------|------------|------------|外
| | | | | | | |汇
|------------------|------------------|----|----------|----------|------------|------------|指
| | | | | | | |定
|------------------|------------------|----|----------|----------|------------|------------|银
| | | | | | | |行
|------------------|------------------|----|----------|----------|------------|------------|办
| | | | | | | |理
|------------------|------------------|----|----------|----------|------------|------------|兑
| 总 计 | | | | | | |付
----------------------------------------------------------------------------------------------------
----------------------------------------------------------------------------------------------------
| | |发证机关盖章: |
| | | |
| | | |
|备| | |
| | | |
| | | |
| | |经办人签字: |
|注| | |
| | | |
| | |16、发证日期: 年 月 日 |
| | | |
| | | |
----------------------------------------------------------------------------------------------------
国家计划委员会监制


附件二:国家计委授权的登记机关
1.北京市计划委员会
2.天津市计划委员会
3.河北省计划委员会
4.山西省计划委员会
5.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6.辽宁省计划委员会
7.沈阳市计划委员会
8.大连市计划委员会
9.吉林省计划委员会
10.长春市计划委员会
11.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
12.哈尔滨市计划委员会
13.上海市计划委员会
14.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15.南京市计划委员会
16.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17.宁波市计划委员会
18.安徽省计划委员会
19.福建省计划委员会
20.厦门市计划委员会
21.江西省计划委员会
22.山东省计划委员会
23.青岛市计划委员会
24.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25.湖北省计划委员会
26.武汉市计划委员会
27.湖南省计划委员会
28.广东省计划委员会
29.广州市计划委员会
30.深圳市计划局
31.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32.海南省计划厅
33.四川省计划委员会
34.成都市计划委员会
35.重庆市计划委员会
36.贵州省计划委员会
37.云南省计划委员会
38.西藏自治区计划经济委员会
39.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40.西安市计划委员会
41.甘肃省计划委员会
42.青海省计划委员会
43.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45.国内贸易部综合计划司
46.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外贸易管理司
47.电力工业部国际合作司
48.机械工业部行业发展司
49.电子工业部经济运行司
50.冶金工业部发展规划司
51.化学工业部计划司
52.铁道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办公室
53.交通部计划司
54.农业部计划司
55.总后勤部物资油料部
56.国防科工委后勤部

附件三:特定商品(税号)目录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一、钢材| |
1 |7208.11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2 |7208.12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0毫
| |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3 |7208.13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米的
| |铁或非合金钢卷材,屈服点最低为355MPa
4 |7208.14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屈
| |服点最低275MPa
5 |7208.21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
| |材
6 |7208.22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
| |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7 |7208.23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
| |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8 |7208.24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9 |7208.31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经四面轧制或在闭合匣内轧制,宽度不超
| |过1250毫米,厚度不小于4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屈服点
| |最低为355MPa
10 |7208.32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 |屈服点最低为355MPa
11 |7208.33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0毫
| |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屈服点最低为355Mpa
12 |7208.34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米的
| |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屈服点最低为355Mpa
13 |7208.35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 |屈服点最低为275Mpa
14 |7208.41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经四面轧制或在闭合匣内轧制,宽度
| |不超过1250毫米,厚度不小于4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15 |7208.42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
| |卷材
16 |7208.43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
| |1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17 |7208.44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
| |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18 |7208.45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
| |材
19 |7208.90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但经进一步加工的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 |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20 |7209.11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21 |7209.12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1毫米,但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合
| |金钢卷材
22 |7209.13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毫米
| |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23 |7209.14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0.5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24 |7209.21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
| |卷材
25 |7209.22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毫米的但小于3毫米的铁
| |或非合金钢卷材
26 |7209.23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
| |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卷材
27 |7209.24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0.5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
| |卷材
28 |7209.31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
| |材
29 |7209.32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毫米,但小于3毫米的铁或非
| |合金钢非卷材
30 |7209.33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毫米
| |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31 |7209.34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0.5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32 |7209.41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
| |材
33 |7209.42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超过1毫米,但小于3毫米的铁
| |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34 |7209.43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毫
| |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
35 |7209.4400|其他冷轧及未包、镀、涂层,厚度小于0.5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
| |卷材
36 |7209.9000|冷轧及未包、镀、涂层,但经进一步加工的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 |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37 |7210.1100|镀或涂锡的,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38 |7210.1200|镀或涂锡的,厚度小于0.5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39 |7210.2000|镀或涂铅的,包括镀铅锡的铁或非合金钢钢板
40 |7210.3100|电镀锌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厚度小于3毫米且屈服点最低
| |为275兆帕斯卡,或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且屈服点最低为355兆
| |帕斯卡
41 |7210.3900|其他电镀锌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42 |7210.4100|其他镀或涂锌的瓦楞形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43 |7210.4900|其他镀或涂锌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44 |7210.5000|镀或涂氧化铬或铬及氧化铬的铁或非全金钢平板轧材
45 |7210.6000|镀或涂铝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46 |7210.7000|涂漆或涂塑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47 |7210.9000|未列名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经包、镀、涂层的铁或非合金钢平
| |板轧材
48 |7211.11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经四面轧制或在闭合匣内轧制的,宽度超
| |过150毫米但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厚度不小于
| |4毫米,无凸起式样
49 |7211.1200|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宽度小于600毫米,厚度在4.75毫米及以
| |上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屈服点最低为355Mpa
50 |7211.19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
| |板轧材
51 |7211.21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经四面轧制或在闭合匣内轧制的,宽
| |度超过150毫米(但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非卷材,厚度
| |不小于4毫米,无凸起式样
52 |7211.2200|其他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宽度小于600毫米,厚度在4.75毫米
| |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53 |7211.2900|未列名热轧及未包、镀、涂层,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
| |未列名平板轧材
54 |7211.3000|除冷轧外未经进一步加工,厚度小于3毫米且屈服点最低为273
| |MPa,或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且屈服点最低为356MPa,宽度
| |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未包、镀、涂层。
55 |7211.4100|其他宽度小于600毫米冷轧及未包、镀、涂层的铁或非合金钢平
| |板轧材,含碳量低于0.25%
56 |7211.4900|其他宽度小于600毫米冷轧及未包、镀、涂层的铁或非合金钢平
| |板轧材,含碳量0.25%及以上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57 |7211.9000|未列名宽度小于600毫米冷轧及未包、镀、涂层的铁或非合金钢
| |平板轧材
58 |7212.1000|镀或涂锡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59 |7212.2100|电镀锌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钢制平板轧材,且屈服点最低为
| |275MPa,或厚度小于3毫米及以上且屈服点最低为355毫米
60 |7212.2900|其他电镀锌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61 |7212.3000|其他镀或涂锌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62 |7212.4000|涂漆或涂塑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63 |7212.5000|未列名镀或涂层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64 |7212.6000|经包覆的,宽度小于600毫米的铁或非合金钢平板轧材
65 |7213.1000|带有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凹痕、凸缘、槽沟及其他变形的不规划盘
| |卷的铁及非合金钢的热轧条、杆
66 |7213.2000|不规划盘卷的易切削钢热轧条、杆
67 |7213.3100|含碳量低于0.25%,直径小于14毫米圆形截面的不规则盘卷的
| |铁及非合金钢的热轧条、杆
68 |7213.3900|含碳量低于0.25%的其他不规则盘卷的铁及非合金钢的热轧
| |条、杆
69 |7213.4100|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0.6%,直径小于14毫米圆形截
| |面的不规则盘卷的铁及非合金钢的热轧条、杆
70 |7213.4900|其他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0.6%的不规则盘卷的铁及
| |非合金钢的热轧条、杆
71 |7213.5000|含碳量在0.6%及以上的不规则盘卷的铁及非合金钢的热轧条、
| |杆
72 |7214.1000|铁或非合金钢的锻造条、杆
73 |7214.2000|带有轧制过程中产生的凹痕、凸缘、槽沟或其他变形以及轧制后
| |扭曲的铁或非合金钢的其他条、杆
74 |7214.3000|其他易切削钢制热轧、热拉拔或热挤压条、杆
75 |7214.4000|含碳量低于0.25%的铁或非合金钢的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其他
| |条、杆
76 |7214.5000|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0.6%铁或非合金钢的其他热轧、
| |热拉拨或热挤压条、杆
77 |7214.6000|含碳量在0.6%及以上的铁或非合金钢的其他热轧、热拉拨或热
| |挤压条、杆
78 |7215.1000|易切削钢冷成形或冷加工条、杆
79 |7215.2000|含碳量低于0.25%的铁及非合金钢的冷成形或冷加工条、杆
80 |7215.3000|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0.6%铁及非合金钢的冷成形或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 |冷加工条、杆
81 |7215.4000|含碳量在0.6%及以上的铁及非合金钢的冷成形或冷加工条、杆
82 |7215.9000|未列名的铁及非合金钢条、杆
83 |7216.10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槽钢、工字钢及宽边工字钢,
| |截面高度低于80毫米
84 |7216.21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角钢,截面高度低于80毫米
85 |7216.22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丁字钢,截面高度低于80毫
| |米
86 |7216.31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槽钢,截面高度在80毫米及
| |以上
87 |7216.32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工字钢,截面高度在80毫米
| |及以上
88 |7216.330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宽边工字钢,截面高度在80
| |毫米及以上
89 |7216.401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角钢,截面高度在80毫米及
| |以上
90 |7216.402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钢丁字钢,截面高度在80毫米
| |及以上
91 |7216.5010|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铁或非合金乙字钢
92 |7216.5090|其他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的铁或非合金钢角材、型材及异型材
93 |7216.6000|冷成形或冷加工的铁或非合金钢角材、型材及异型材
94 |7216.9000|未列名的铁或非合金钢角材、型材及异型材
95 |7217.1100|未镀或涂层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低于0.25%
96 |7217.1200|镀或涂锌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低于0.25
97 |7217.1300|镀或涂其他贱金属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低于0.25%
98 |7217.1900|其他含碳量低于0.25%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
99 |7217.2100|未镀或涂层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
| |于0.6%
100 |7217.2200|镀或涂锌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
| |0.6%
101 |7217.2300|镀或涂其他贱金属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25%及以
| |上,但低于0.6%
102 |7217.2900|其他含碳量在0.25%及以上但低于0.6%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
103 |7217.3100|未镀或涂层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6%及以上
104 |7217.3200|镀或涂锌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6%及以上
105 |7217.3300|镀或涂其他贱金属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含碳量在0.6%及以上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106 |7217.3900|其他含碳量在0.6%及以上的铁丝或非合金钢丝
107 |7218.1000|不锈钢锭及其他初级形状的不锈钢
108 |7218.9000|不锈钢半制成品
109 |7219.1100|厚度超过10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卷材
110 |7219.1200|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0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卷材
111 |7219.1300|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卷材
112 |7219.1400|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卷材
113 |7219.2100|厚度超过10毫米的热轧不锈钢非卷材
114 |7219.2200|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0毫米的热轧不锈钢非卷材
115 |7219.2300|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米的热轧不锈钢非卷材
116 |7219.2400|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不锈钢非卷材
117 |7219.3100|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118 |7219.3200|厚度在3毫米及以上但小于4.75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119 |7219.3300|厚度超过1毫米,但小于3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120 |7219.3400|厚度在0.5毫米及以上,但不超过1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121 |7219.3500|厚度小于0.5毫米的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
122 |7219.9000|未列名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不锈钢平板轧材
123 |7220.1100|厚度在4.75毫米及以上的热轧不锈钢平板轧材,宽度小于600
| |毫米
124 |7220.1200|厚度小于4.75毫米的热轧不锈钢平板轧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25 |7220.2000|冷轧不锈钢平板轧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26 |7220.9000|未列名宽度小于600毫米的不锈钢平板轧材
127 |7221.0000|不规则盘卷的不锈钢热轧条、杆
128 |7222.1000|其他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的不锈钢条、杆
129 |7222.2000|不锈钢冷成形或冷加工条、杆
130 |7222.3000|其他不锈钢条、杆
131 |7222.4000|不锈钢角材、型材及异型材
132 |7223.0000|不锈钢丝
133 |7224.1000|其他合金钢锭及初级形状品
134 |7224.9000|其他合金钢半制成品
135 |7225.1000|硅电钢平板轧材,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136 |7225.2000|高速钢平板轧材,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137 |7225.3000|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材,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138 |7225.4000|其他合金钢热轧非卷材,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139 |7225.5000|其他合金钢冷轧板材,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
140 |7225.9000|未列名宽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合金钢平板轧材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141 |7226.1000|硅电钢平板轧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42 |7226.2000|高速钢平板轧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43 |7226.9100|其他合金钢热轧板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44 |7226.9200|其他合金钢冷轧板材,宽度小于600毫米
145 |7226.9900|未列名宽度小于600毫米的合金钢平板轧材
146 |7227.1000|不规则盘卷的高速钢热轧条、杆
147 |7227.2000|不规则盘卷的硅锰钢热轧条、杆
148 |7227.9000|不规则盘卷的其他合金钢热轧条、杆
149 |7228.1000|其他高速钢条、杆
150 |7228.2000|其他硅锰钢条、杆
151 |7228.3000|其他合金钢热轧、热拉拨或热挤压条、杆
152 |7228.4000|其他合金钢锻造条、杆
153 |7228.5000|其他合金钢冷成形或冷加工条、杆
154 |7228.6000|未列名合金钢条、杆
155 |7228.7000|其他合金钢角杆、型材及异型材
156 |7228.8000|空心钻钢
157 |7229.1000|高速钢钢丝
158 |7229.2000|硅锰钢钢丝
159 |7299.9000|其他合金钢丝
160 |7304.3190|其他冷拨或冷轧的铁或非合金钢的无缝圆形截面管
161 |7304.3990|其他非冷拨或冷轧的铁或非合金钢的无缝圆形截面管
162 |7304.4190|其他冷拨或冷轧的不锈钢无缝圆形截面管
163 |7304.4990|其他非冷拨或冷轧的不锈钢无缝圆形截面管
164 |7304.5190|其他冷拨或冷轧的合金钢无缝圆形截面管
165 |7304.5990|其他非冷拨或冷轧的合金钢的无缝圆形截面管
166 |7304.9000|未列名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铸铁的除外)
167 |7305.3100|其他纵向焊接的圆形截面钢铁管,外径超过406.4毫米
168 |7305.3900|其他焊接的圆形截面钢铁管,外径超过406.4毫米
169 |7305.9000|其他圆形截面钢铁管,外径超过406.4毫米
170 |7306.3000|其他铁或非合金钢的圆形截面焊缝管,外径不超过406.4毫米
171 |7306.4000|其他不锈钢的圆形截面焊缝管,外径不超过406.4毫米
172 |7306.5000|其他合金钢的圆形截面焊缝管,外径不超过406.4毫米
173 |7306.6000|非圆形截面的焊缝管
174 |7306.9000|未列名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
175 |7312.1000|非绝缘的钢铁绞股线、绳、缆
二、钢坯| |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176 |7207.1100|矩形截面的铁及非合金钢的半制成品,宽度小于厚度的两倍,按
| |重量计含碳量在0.25%以下
177 |7207.1200|其他矩形截面的铁及非合金钢的半制成品,按重量计含碳量在
| |0.25%以下
178 |7207.1900|其他铁及非合金钢的半制成品,按重量计含碳量在0.25%以下
179 |7207.2000|铁及非合金钢的半制成品,按重量计含碳量在0.25%以上
三、废钢| |
180 |7204.1000|铸铁废碎料
181 |7204.2900|其他合金钢废碎料
182 |7204.4100|车、刨、铣、磨、锯、锉、剪、冲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钢铁废料,不论是
| |否成捆
183 |7204.4900|未列名钢铁废碎料
184 |7204.5000|供再熔的碎料钢铁锭
四、废船| |
185 |8908.0000|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动结构体
五、有色| |
金属 | |
铜 | |未精炼铜;电解精炼用的铜阳极:
186 |7402.0000|未精炼铜;电解精炼用的铜阳极:
| |未锻轧的精炼铜及铜合金:
| |—精炼铜
187 |7403.1100|——阴极及阴极型材
188 |7403.1200|——线锭
189 |7403.1300|——坯段
190 |7403.1900|——其他
| |—铜合金:
191 |7403.2100|——铜锌合金(黄铜)
192 |7403.2200|——铜锡合金(青铜)
193 |7403.230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
194 |7403.2900|——其他铜合金(税号74.05的铜母合金除外)
| |铜废碎料:
195 |7404.0000|铜废碎料
| |铜粉及片状粉末:
| |—非片状粉末:
196 |7406.1010|——精炼铜制
197 |7406.102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制
----------------------------------------------------------------------------------------------------
----------------------------------------------------------------------------------------------------
序号 | 税 号 | 商 品 名 称
--------|------------------|----------------------------------------------------------------------
198 |7406.1090|——其他铜合金制
| |—片状粉末:
199 |7406.2010|—精炼铜制
200 |7406.202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制
201 |7406.2090|——其他铜合金制
| |铜条、杆、型材及异型材:
202 |7407.1000|—精炼铜制
| |铜合金制:
203 |7407.2100|——铜锌合金(黄铜)
204 |7407.220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
205 |7407.2900|——其他
| |铜丝:
| |—精炼铜制:
206 |7408.1100|——最大截面尺寸超过6毫米
207 |7408.1900|——其他
| |—铜合金制:
208 |7408.2100|——铜锌合金(黄铜)
209 |7408.220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
210 |7408.2900|——其他
| |铜板、片及带,厚度超过0.15毫米:
| |精炼铜制:
211 |7409.1100|——盘卷的
212 |7409.1900|——其他
| |铜锌合金(黄铜)制
213 |7409.2100|——盘卷的
214 |7409.2900|——其他
| |—铜锡合金(青铜)制:
215 |7409.3100|——盘卷的
216 |7409.3900|——其他
217 |7409.4000|—铜镍合金(白铜)或铜镍锌合金(德银)制
218 |7409.9000|—其他铜合金制
| |铜箔(不论是否印花或用纸、纸板、塑料或类似材料衬背),厚度
| |(衬背除外)不超过0.15毫米:
| |—无衬背:
219 |7410.1100|——精炼铜制
| |——铜合金制: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民法官为人民”三重意义阐释——“人民法官为人民”是贯彻“三个至上”的具体体现

王长君


  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在去年以《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为主题的讲话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本质以及司法权的来源、配置、行使与运行方式中的精神、原理、原则与逻辑,同时指出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目的与方向,并以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了我国司法制度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刻而精准地把握了这一讲话精神,并逻辑地将其延伸到司法实践领域,以更加凝练而具体的“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命题来推进我国当下的司法实践工作。“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主题实践活动至少包含着以下三重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时代意义。

  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人民法院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人民法官为人民”符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特征,是践行“三个至上”的生动体现。2007年12月25日,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司法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之一。

  “三个至上”体现了我国司法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贯彻“三个至上”有利于实现司法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在去年的全国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首席大法官强调,要把“三个至上”作为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这既是人民法院指导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新时期审判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从历史逻辑上看,一方面,“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与人民法院以往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另一方面,“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与人民法院系统正在深入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完全吻合的。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由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我国法院的人民性所决定的。 在“三个至上”体系中,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宪法法律的最高价值和法理依据。法之理既在法内,更在法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背后之“理”,主要就是人民利益。马克思曾提出过一个精辟的命题:“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在马克思看来,在任何时期都是“利益占了法的上风”。而且,为了使法律成为符合规律的真正的法律,第一,它应当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第二,它应当由人民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创立。也就是说,法律必须体现人民性。后来,列宁也非常赞赏由普列汉诺夫提出的“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认为这一原则“恰恰对我们今天的时代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发表了意见,是大有教益的”。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由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我国法院的人民性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决定了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就是为了协调、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是法背后之“理”。我国的法院性质必须是也只能是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强调,在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时,应当“从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实际问题入手,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能力、司法权威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改进的司法问题和制约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时代,司法基石价值的确立必然遵循着这样的法理逻辑,即司法基石价值的追求必然与该国权力系统构造的性质紧密关联:后者往往决定前者,而前者必须体现并为后者服务。司法权是一国权力系统构造中的支柱之一,而一国的国家性质又决定着该国权力系统的构造;这样,一国的国家性质必然逻辑地决定了该国司法权的基石价值,且后者要在功能上服务于前者。否则,整个国家权力系统的运作轻则紊乱失调,重则瘫痪崩溃。同时,司法权又承载着“社会正义基石防线”的使命,如果一国不能正确厘清司法权的基石价值,必将导致其运行失去目标,社会正义难以维护,更为关键的是,它还会逻辑地导致该国权力系统的功能衰退。可见,一国司法基石价值的厘清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国家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其权力系统构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一府两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权力系统构造有着深刻的人民性,它服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宪法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权力人民性的保证,同时也是人民性的体现。我国司法权正是这种权力系统构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然深刻地贯穿着人民性的价值追求,而“人民法官为人民”便是在这一宏观构造与价值追求下的司法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人民法官为人民”有着更为深刻的价值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期,司法权作为“社会正义基石防线”的功能一定要凸显出来,这就必然要求我国法院承载起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功能,因而它务必要突破落后与片面的司法价值观。近些年来,我国司法理论与实务界存在着一股片面学习西方司法理念与司法模式的风气,须知,西方的司法理念与司法模式和西方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性质及其权力系统构造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片面学习他们的司法理念与司法模式无异于自毁长城,自我解构我国权力系统构造的性质并葬送司法权的基本功能,最后甚至导致危害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身。正是基于此念,“人民法官为人民”宏观、深刻而精准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系统构造的本质、现实社会的紧迫要求、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的需要而为司法权做出了基石价值定位。这种价值定位体现了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社会正义的需要与追求,必将促进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与社会正义的新发展,同时正本清源,为我国司法理论与实务界的同志吹走了迷雾,点亮了心灯,鼓足了干劲,指明了方向,它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司法理论与实务界片面学习西方的司法理念与司法模式,一味强调司法消极主义,这严重偏离了我国司法权的性质、运行特征与价值追求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这种司法消极主义没能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特征,一味从抽象的西方学理出发,脱离社会实际,偏忽了司法的社会功能,错误地追求一种理论上的自圆其说与逻辑“完美”,其结果导致我国法院在具体司法中罔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损害了司法权承载的社会稳定器功能。

  从法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法律不是一个僵死的规范体系,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控制方式,应以其承担的社会控制功能为其生命。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司法权承担的功能绝非是机械的法律规范运用,把法官变成工业生产流程上的机械生产工;相反,它要求司法权承载起符合统治阶级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在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形下,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司法权的被动性,似乎法官只要走出法庭、能动司法就会背离司法权运行的规律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只有更为深刻地把握我国执政党的性质、我国权力系统构造的性质、司法权的人民性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深刻理解“三个至上”,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社会正义放在心上,深刻体认我国当前的时代特征与需要,就会发现“人民法官为人民”中暗含的司法能动主义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当前我国司法权承担起其历史使命的不二路径。

  不仅如此,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从理论上来讲,“法律一制定出来就落后于时代了”;而且,由于法律规范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与普遍性,它必然与千变万化的时代要求与个案正义之间存在着差距。而我国又是一个有着较大工农、城乡与地区差别的国家,如果我们回避司法能动主义,玩味不切实际的西式学理,片面追求普遍正义与形式正义,忽视个案正义与实质正义,势必容易造成“案结事未了”并形成新的涉法上访源头,我们很难说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人民法官为人民”则深刻地回应了这一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党的事业为重,重视人民利益并满足人民的需要,守护“社会正义的基石防线”都需要法官能动司法。进而言之,法官必须辩证地看待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正是千千万万的个案正义造就了普遍正义,而为了抽象的普遍正义而牺牲了个案正义,那不仅普遍正义不可得,还可能影响司法威信,造成社会对普遍正义的怀疑。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民意、民情、民需与实质正义的追求有着深厚的社会影响,本着司法的人民性,法官必须回应这种现实,遵循“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逻辑,更能动地促进个案正义与实质正义,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升宪法、法律与司法的更大权威。

  人民法官为人民”前瞻地提供了我国“活法”秩序构建的基本动力, 所谓“活法”秩序,在法社会学里是指社会秩序本身,这里是指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秩序水乳交融为一体。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秩序,必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化为人民自觉遵守于无形的“活法”秩序,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文化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良好经验。

  构造“活法”秩序不能光看抽象法律价值,关键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而人民的“满意”本身就有着特殊的国情特色。西方的“活法”与西方的传统和法治是一张皮,中国的“活法”与中国的传统与国情必然也要是一张皮。片面追求西方的法律价值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法律中追求的国法、天理与人情就内含着中国特色的法律价值追求,它必然体现让人民满意司法的重要价值特色;加之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皆是构造中国特色“活法”秩序的必然构成元素。“人民法官为人民”则为这些“活法”构成元素形成成熟的“活法”秩序提供了动力与可能。

  首先,“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后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宏观驾驭全局并组织力量与资源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活法”秩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法官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活法”秩序的组织保障。

  其次,“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将为我国法官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民情、民意与民需奠定可能,同时促使他们能动地站在司法实践的第一线,获取当然充分的司法实践经验与体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活法”秩序的宝贵智慧资源。
,“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律与司法在人民中的权威与公信力,同时又能为中国特色的“活法”秩序的实践提供广阔的社会力量源泉。

  有了组织保障、智慧资源与社会基础,“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必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活法”秩序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为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秩序融为一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求人民法院工作必须讲民生。党的事业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为人民谋利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其立足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为人民司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科学把握人民利益及其司法诉求,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方针。

  人民法院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整体性根本利益作为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司法为了人民、司法依靠人民,最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民性。

  司法人民性要求不断强化法院的服务功能,从民众最急、最盼、最忧、最怨之处做起,努力做到司法过程透明,确保程序和实体公正,使当事人感知到法律的公正和神圣,使法律适用具有亲和力,更具人情味,决不能使法庭成为单纯的诉讼技巧的竞技场;司法人民性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畅通、有效、透明、简便的民意沟通表达长效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司法人民性要求建立人民法院网络民意表达和民意调查制度,方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渠道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或建议;司法人民性要求建立健全案件反馈和回访制度,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司法人民性要求人民法院进一步落实巡回审判、假日法庭等便民举措,尽可能减少人民接近司法的负担、困难或障碍,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决不能让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司法人民性要求完善对人民群众意见的分析处理和反馈制度,完善社情汇集工作机制,妥善解决司法工作中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司法人民性要求在法律文书的制作上,法官不能拘泥于成文规则、条文条款,要审慎考虑具体当事人对裁判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做出裁判时从一个理智的、正常的和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和判断问题,来检视判决是否合法合理合情,使法意与民情相融,变“结案了事”为“案结事了”。

  早在2008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发出了《关于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通知》(法[2008]125号),特别强调:“要努力做到六个善于:善于通过协调增加共识,求同存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寻找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善于利用现行体制提供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争取人大、党委的支持;善于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善于寻找解决公权力纠纷的替代性方案。”该通知要求,各级法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到行政审判和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要求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执行实现民愿。
当前,人民法院工作坚持“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努力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民生为重,健全司法为民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通过保障和维护民生,进一步增强司法工作的人民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真正实现司法为民。

浅议陪审制合议庭

孙敏 陆丽华

当今世界各国的诉讼法上,都普遍确认了陪审制合议庭作为一种基本的审判组织制度,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陪审制合议庭制度就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陪审员与法官一起审判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合议庭制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早期的陪审制合议庭在古希腊就存在,由雅典执政官梭伦首创,“陪审法庭的原意为‘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Assembly as A Court),……它是由行政官员于集市日在市场上审理讼案,并由有空暇的若干公民参加。然而,把这一做法制度化,则是司法上民主化的重要措施,后来成为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审判’权利的表现。”[1](p66)在现代社会,陪审制合议庭可分为两类,分别是陪审团制合议庭和参审制合议庭。陪审团制合议庭是由普通公民组成陪审团和法官共同审理案件。陪审团与法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相互之间独立行使职权。陪审团的职责是认定案件的事实,法官则在陪审团所认定的事实基础上对案件进行法律适用。这类合议庭在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参审制合议庭是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的混合合议庭,是大陆法系国家实行陪审制的主要方式。陪审员和法官拥有同等职权,共同审理案件,共同决定事实和法律问题。下面对这两类合议庭分别进行阐述,并进一步论述我国陪审制合议庭的完善问题。

一、陪审团制合议庭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后,他把诺曼人在审判中设立陪审团的古老习惯带到了英格兰。后来,随着《克拉灵顿诏令》和《韦斯特明斯特诏令》的颁布,在英国逐步确立了起诉陪审团和审判陪审团。由于起诉陪审团的人数可以是12人至23人,而审判陪审团人数固定为12人,所以前者称为大陪审团,后者称为小陪审团。英国在向外扩张的同时,把陪审团制度带到了世界许多国家,但是运作的最好的要数美国。在美国独立之后,美国人民对陪审团制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由12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的作法一直是美国各地法院采用的主要审判方式,到现在,即使在其他国家纷纷放弃陪审团制度的时候,美国仍然对之情有独钟,不愿放弃。下面以美国为例对陪审团制合议庭作进一步阐述。
(一)陪审团制合议庭的主要特点
1、选择陪审团是当事人的权利
在美国,当事人几乎都有权获得陪审团的审判。但是在不同的诉讼中略有不同。在刑事诉讼中,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规定,所有刑事案的审判,除弹劾案外,都必须有陪审团出庭。第六条修正案规定,在所有刑事诉讼案中,被告都有权要求由案件发生地之州及区的公正的陪审团予以迅速及公开之审判。这条规定适用于由联邦法院审判的刑事被告。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由州法院审判的刑事被告也享受这一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宪法第七条修正案规定,在联邦法院系统中,若涉诉金额超过20美元,民事诉讼当事人便有权利获得陪审团审理。联邦宪法没有规定州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有得到陪审团审理的权利,但许多州的宪法都规定有这项权利。选择陪审团审理是当事人的一项宪法权利,这足以表明陪审团制合议庭在美国是相当重要。
2、陪审员构成严格
陪审团人数可以少于12人,但最少不得少于6人。陪审团随机组成,一般是从登记选民的名单中挑选,来源于当事人所在社区的各个阶层。美国宪法规定,陪审员必须是从诉讼人所在社区的各个阶层中挑选出的。陪审员应该与本案无利害关系,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对任何一方心存偏见。这是担任陪审员的首要条件。此外,能够理解诉讼程序;还应该身体状况良好,能胜任陪审员工作,至少受过最低限度的教育,18岁以上,懂英语等等。选择陪审团时,需要将一大群待定陪审员召集到法院。法官和律师就从这些人中挑选12人(或少于12人)作为本案的陪审员。挑选合格的陪审员有两个步骤:一是预先审核,即法官和律师向陪审员候选人提问,陪审员候选人回答,[2]以此确定他们是否符合陪审员的条件。二是无因排除,即在预先审核的基础上,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在不经法官同意的情况下排除候选人,而不需要说明理由。每一方当事人都只能使用有限的无因排除机会。这个规则有个例外,当事人不能基于种族、民族或性别原因通过无因排除取消候选人资格。
3、陪审团的职责在于事实认定,但也可以拒绝不公正的法律适用
由于英美法系奉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居于主导地位,独立地决定传唤盘问证人,法官只是消极地主持庭审活动,而陪审团比法官更为消极,就静坐一旁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辩论结束之后,陪审团就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陪审团不仅仅被告知认定事实,而且法官也不能指示陪审团有关事实的裁决,不能剥夺陪审团对于被告人反对意见的考虑。与证据一样,陪审团有权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来判断法律。有时,证据确凿,被告人自己也承认,应判有罪,但陪审团却可以裁决被告人无罪,而使法律无效(Jury Nullification),法官必须服从陪审团的无罪裁决。[3]
4、陪审团秘密独立裁决
在法庭辩论结束,法官宣布休庭,陪审团就进入裁决阶段。陪审团的裁决是秘密进行的,他被暂时隔离起来,掐断与外界的任何联系,直至作出裁决。陪审团的裁决也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没有任何压力。每个陪审员只根据自己的内心良知来表决案件,“即使作出的裁决使法官不高兴,陪审员也从来不会受惩罚的。”[4]裁决的通过是一致同意,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陪审团将被“挂”起来。[2]通常重新组建另一陪审团重新审理案件。
(二)陪审团制合议庭的理念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少地运用陪审团制合议庭,但在美国还依然运用,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原因在于陪审团制度被视为是宪政民主的关键部分之一。在美国人看来,除了选举之外,他们还拥有极大的控制政府的权力,这就是陪审团。“陪审团传统上被视为一个政治机构,不仅有职权在个案中分配正义,而且有义务实施《权利法案》,恰恰就像三个常设的政府机构,它对具体的法律拥有否决权。” [4]杰弗逊说:“我认为陪审团就像人们设计的‘锚’,通过这个‘锚’,政府就会被控制在宪法原则的范围内。” [4]正是陪审团能够促进美国在宪法框架下走在民主之路上,从而避免司法专制和独裁。
当然,陪审团制合议庭制度并不是没有缺陷,选择中立的陪审员非常不容易,“做一个毫无偏见的陪审员是困难的。”[5]陪审员缺乏法律知识和经验,很难作出公正的裁判,陪审员与训练有素的、富有经验的、具有职业纪律约束的法官相比,显然不具有担当审判重任的能力。此外,采用陪审团导致诉讼程序复杂、费用过大。但是美国著名法官乔恩在总结美国的陪审制度时说:“我是一个陪审制度的坚决信仰者。陪审制度是司法审判程序中重要的一项,它比其他制度更能决定许多问题,许多对陪审制度的不良批评都不足以掩盖该制度的优点。陪审制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它需要法官和律师在陪审审判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及工作,亦惟有在此条件之下,才能使陪审审判结果正确完美。如果律师对案件没有充分准备或法官与律师的才能不平衡,法官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工作去帮助陪审团从对案情的混淆困扰中逐渐求得公平正确的审判功能。”[6](p381-382)

二、参审制合议庭
近代大陆法系各国的诉讼制度中并没有陪审制合议庭。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法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试验的机会,在制度上引进了英国的陪审团制合议庭,然而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于1811年废除了。虽然该“试验”以失败告终,却建立了具有法国特色的审判陪审制度,陪审员从当地居民中产生,与法官一起审理案件,一起做出判决,这就是参审制合议庭。当今,参审制合议庭制度以德国最为典型,下面以德国为例进行阐述。
(一)参审制合议庭的主要特点
1、参审制合议庭广泛运用
德国比任何欧洲大陆国家都更加广泛地使用参审制合议庭来处理案件。在德国所有州的初级法院中,普通公民都有权参加一些类型案件的判决过程;普通的德国公民控制着商务、刑事、劳工及社会保险法院中由三人组成的合议庭中的多数投票权。此外,在农业案以及多数涉及公职人员、士兵和非政府专职人员的纪律处分和个人纠纷案件中,陪审员在所有州的初级法院持多数投票权。即使在税务和行政法事宜以及大部分最严重的刑事案件中,陪审员也参与其判决过程,尽管他们在由5人组成的合议庭中占少数。德国司法系统中充满了公众大量参与的气氛。[7](p485-486)
2、陪审员选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德国的陪审员任期4年,每一位陪审员每年参加几天审判——法律建议的标准是每月一次。每4年一次选拔陪审员的程序分为提名和遴选两个阶段。[8](p174-176)
提名主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的合格要件(行为能力、年龄、任公职)等等,此外,法律还赋予地方当局极大的提名权。但是各地方当局的提名做法有极大的差异。一些地方当局通过编制一个基本上是随机的居民名单进行提名。其他的地方当局则实际上将这个任务委托给在市议会有议席的政党。在柏林,当局允许警方否决临时性的名单。
在遴选阶段,由遴选委员会从被提名人中挑选陪审员。遴选委员会由1位法官担任主席,除了州政府的1名行政官员外,还包括在司法区域内由民选的地方政府所挑选的10位公民。遴选委员会的工作方法在各地也大不相同,他们认为,陪审员应来自广泛的职业团体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是在实践中,对这一想法的实施却随随便便。他们偏爱的职业群体是:教师、文职官员、社会福利工作者、管理人员。结果,文职官员和其他白领职员有相对过多的代表,而家庭主妇和蓝领雇员的代表相对过少。对陪审员可以适用回避规则,但是在德国并没有美国陪审团预先资格审查那样的类似制度。尽管法律规定,被提名人的名单应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但实际做法似乎都并不试图达到那个目的。
总之,这种遴选制度有一种随意性,这使得它与它所服务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法庭体制形成奇特的对比。挑选那些对审判有兴趣的和感到适合该工作的公民的善意努力,也许因减少陪审员群体的多样性而削弱其角色的效果。
3、陪审员与法官具有同样的职责
德国的陪审员与法官要承担同样的职责,对于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都有权独立决定。陪审员只能通过在法院进行开庭审理后才能被罢免,不可能出现像美国那样被“挂”起来的情况。他们宣誓就职后,必须主持正义,严格遵循司法程序,保守司法秘密,依法裁决案件。德国的参审制合议庭制度,实际上将“失审”的职能从其制度中排除了。法官有义务在他们为参审制合议庭的书面判决中,指出错误裁判理由。因此,企图歪曲或无视法律的陪审员会遭到法官的反诘:“这将被上诉推翻。”[8](p181)
4、陪审员易受法官的影响
陪审员的独立虽然有法律保证,但他们仍然有可能受法官的影响。与美国不同的,陪审员与法官一起共同决策,并不能单独地进行裁决,人数上,参审制合议庭的陪审员比陪审团制合议庭的陪审员人数要少,“团体较小,克服其成员偏见以获得准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10](p179)由于大陆法系奉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以法官为中心,法官调控庭审过程,占主导地位。法官在诉讼全过程中一直参加,而陪审员仅仅在开庭时才介入案件,自然他与法官所获得的案件信息不对称,再加上专门知识的缺乏,司法经验的不足,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法官的影响,从而丧失其独立性。
(二)对参审制合议庭的评价
德国允许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有几种理由:它能够对专制主义进行制约,保证判决的独立性,从而提倡民主化;它有助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能使法院做出的判决合法化。此外,因为陪审员协助法官裁决案情以及法律问题,所以他们能够充当保证司法程序公平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个人的经历能为解决有关案情疑点带来特殊的见解。[7](p486)这些与陪审团制合议庭是相同的。然而,参审制合议庭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德国陪审员的选拔没有美国陪审团成员严格,不存在“预先审核”和“无因排除”的步骤;陪审员职权比陪审团大,可以认定法律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得该职权难以发挥;陪审团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独立的裁决,不易受法官影响,而陪审员却不具备,后者只能与法官一起共同决策,容易受法官的影响,再加上参审制合议庭遵循职权主义,以纠问的方式进行,陪审团制合议庭遵循当事人主义,充满着对抗色彩,所以法官的表现也不一样,前者积极地主导案件,后者消极审判。由此,参审制合议庭的运行效果可能并不好。
在德国,关于参审制合议庭制度的实证研究最著名的是Klausa于1972年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比较了不同类型参审制合议制度实施的效果,发现法官与陪审员多数赞成废除参审制合议制度;一般民众参与审判的意愿确实不高。而Casper/Zeisel在1972年发表的报告则清楚说明法官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当法官与陪审员意见相左时,只有21%的案件陪审员发生了影响力,但在统计上若把被告认罪的案件计算进去,这个比例立刻降到1.4 %。[9](p93)德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参审制合议制度实际运行效果并不好。

三、我国陪审制合议庭的完善??从解决“陪而不审”的视角
秉承大陆法系传统,我国的人民陪审制通过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的方式进行运作。我国的陪审制合议庭,实质上是参审制合议庭。众所周知,其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合议庭中的陪审员“陪而不审”,陪审制的应有预期功能未能得到发挥与体现。所以,解决“陪而不审”问题,既是确保陪审制合议庭合理运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的重要基础。
对于“陪而不审”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实务界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将其片面地归咎于陪审员法律素质不高。2003年江苏省高院向最高院提交的“关于制定第二个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完善人民陪审制,首先要严格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任职条件包括: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有社会公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等。2004年7月最高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要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选聘和指导工作。……要对人民陪审员加强在法律知识,特别是诉讼程序规则、人民陪审员行使权利义务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对此,笔者认为,对于人民陪审员无论怎样加强选任和指导,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使其与法官具有同样的法律素质。仅以提高陪审员法律素质为切入点,解决“陪而不审”问题,必然要走进“死胡同”。其实,“陪而不审”现象的产生,还有着下列方面的深刻原因。
第一,制度原因:陪审员功能和权力定位不准确。我国的陪审制,概括性地赋予了陪审员一切审判权力,其中相当部分是凭其素质无法行使的权力,以此评价陪审员,只能得出其没有行使审判权的结论;而对于陪审员有能力行使的特有权力,法律没有予明确与强调,也不利于陪审员行使该部分权力。这源于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中“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时,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的规定。建立陪审制的社会功能在于:提供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监督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保障司法的人民性,体现社会的公正价值取向,以及使公民接受法治教育。[10](参见张泽涛:《讼陪审制度的功能》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8期,p55—57。)从这些功能可见,陪审制合议庭中,陪审员与审判员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双方,而不应完全等同、融为一体;他们均应有专属于己方的相对独立的权力行使空间。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可以相互影响却不相互干涉。西方法治国家中,陪审团制合议庭仍发挥作用的原因和参审制合议庭功能日渐式微的原因,均在于此。
第二,实践原因:陪审员没有履行职责的客观条件。陪审制本质上是一种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的审判制度。我国当前的审判方式经改革后虽吸收借鉴了许多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但仍带有一定的职权主义色彩。审判员职权的行使是以较为充分的庭前准备工作为保障的,如庭前阅卷、证据交换等。我国的陪审实践中,许多法院使用陪审员的指导思想是,借陪审员解决办案人员紧张的矛盾。同时,陪审员大多是兼职,本身时间、精力方面就受限制。陪审员并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只参加庭审和合议两个环节。由于陪审员没有进行充分的庭前准备,而审判员驾驭庭审和当事人开展庭审活动,均以审判员是否听清弄懂为目标,较少兼顾陪审员,故陪审员参与庭审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要求其在合议中庭评议发表实质性意见,实在勉为其难。
第三,体制原因:责任机制不合理。一方面,合议庭中的陪审员虽享有广泛的审判权,但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不负任何责任;另一方面,合议庭中的审判员需对案件的裁判结果负全部责任。在这种权力与责任不相对称的构造中,陪审员与审判员意见一致或陪审员的意见审判员认为可以接受时,不会发生问题;如果陪审员意见与审判员意见相反,且为多数意见时,就可能产生审判员要为陪审员意见承担责任的后果。在前一种情况下,陪审员的作用难以体现,给人造成“陪而没有审”的错觉;在后一种情况中审判员出于自负其责的考虑,必然要努力地说服陪审员接受自己的意见,而陪审员也会出于审判员需负责任的考虑,处于不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客观地使陪审员处于“陪而不便审”的尴尬境地。

上述这些制约陪审员功能发挥的因素,是参审制合议庭制的共性问题,更是该制度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因为陪审制有着不可替代的民主政治性功能,对其不能废除,只能加以改造。该过程中需要吸收借鉴陪审团制合议庭的合理要素。
1、明确陪审员的专属权力范围。
陪审员权力范围的确定,取决于两个要素:陪审制度功能的实现和凭借陪审员自身素质力所能及。有观点认为陪审制的审判功能在于增强审判的情理性。裁判大前提的内容,既蕴涵有法官的所指示的法律条文所规定的精神,更多的则是陪审团自身对案件性质、法律意义、社会影响和判决效果一的看法和期望,所依据的是普通人和社会大众的立场,价值观和生活逻辑。陪审团将社会生活中的“活法”——习惯、道德、伦理规则嫁接到法律适用过程中来,为最后判决的正当性寻找充足的理由,并将判决的社会效用发挥到最大。[11](陈林林:《陪审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功能》,《中外法学》,2001年第4期,p494。)对此笔者表示赞同。法院应当有能力解决法律专业领域内的一切问题,这并不需要外来力量的辅助;需要的是防止审判与民众的过分隔阂与对立,而陪审制恰恰是联系审判与民众的有效桥梁。满足陪审制的审判功能,陪审员只需要具有“普通理性人”的基本素质即可。确保陪审员产生的普通性,也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依据上述两个要素,寻找审判权中可以专属于陪审员的权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项:一是事实认定中对证明标准的把握。即以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或盖然性优势标准最终确定刑事案件或民事案件事实的权力。二是既定法律的理解与推理。即对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文义解释、情理解释或进行演绎推理、辩证推理的权力。三是法律适用中的自由裁量权。如刑事案件中从重、从轻幅度的最终确定;民事案件中弹性标准的使用等。因为,行使这三项权力,审判员也是把自己假设为“理性人”所进行,更多是依据情理而不是法律专业知识;陪审员作为直接来自社会民众的一员,完全有能力行使,且行使结果更能贴近与体现社会性要求。需说明的是,上述三项权力专属于陪审员不是指审判员不能行使,而是指陪审员只能就这三项权力与审判员共同平等地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