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2:10:13   浏览:84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关于印发《“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
现将《“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与我委联系。

“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为促进“九五”期间全国设备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工作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八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据对全国八万户县及县以上所属独立法人工业企业调查,到1993年底,设备资产原值已达1.1万亿元(净值7570亿元),占固定资产60%,其中约有16%的设备(按设备台数计)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基本稳定在90%。对国民经济在
“八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2、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国发〔1987〕68号,以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得到了不断深入地贯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实施细则或办法。大中型企业也普遍制定和完善了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条例》的实施使设备管理
纳入了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3、许多企业结合设备大修理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和淘汰了一大批老旧设备,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素质。
运用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取得突破。为配合风机、水泵节能改造工作,财政部颁发了《关于调整节能改造风机、水泵折旧年限的通知》(财工发〔1995〕28号),将经过改造的风机、水泵的折旧年限调整为3—5年,从而探索出一条通过加速设备折旧
而加快老旧设备更新改造的路子。
4、企业增强了设备综合管理的意识,逐步应用了设备管理现代方法和手段,提高了设备的综合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加强了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领导,开始逐步建立起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5、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工作逐步得到开展。一些中心城市对这项工作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批大中型企业的机修分厂(车间)不同程度地面向社会开展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6、1991年,原国务院生产办等7部门颁发了《关于印发〈企业闲置设备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生调度〔1991〕7号)。几年来,共调剂闲置设备价值68亿元,盘活了部分闲置设备资产。
(二)主要问题
1、设备整体技术状况老化。约有15%的生产设备(按台数计)属于国内落后水平,近70%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目前,企业还没有形成对老旧设备(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设备)进行不断更新改造的良性循环机制。
2、一些行业、地区和企业的领导对设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设备管理滑坡。企业设备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设备市场服务系统尚未形成。
3、设备利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一些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平均利用率仍然较低。设备事故和故障时有发生。企业约有原值182亿元以上的闲置设备,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进口设备。
(三)面临的形势
设备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目标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科学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重新认识设备管理工作的内涵,积极适应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
求,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宏观管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对全社会的设备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设备资源宏观管理模式。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主要目标
1、大中型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稳定在90%以上。力争杜绝特大设备事故发生,重大设备事故比“八五”期间有明显降低。
2、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装置开动率)、主要生产设备故障停机率和单位产品(产值)设备维修费用等指标达到行业规定标准。
企业生产设备闲置率(按原值计算)降低到1%。
3、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比“八五”有较大提高,重点行业的风机、水泵节能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4、在全国开展培育规范化的设备要素市场工作。
(二)基本任务
适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积极探索并建立设备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培育规范化设备要素市场,促进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在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深化设备管理改革,开拓创新
,把全国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保证国民经济到201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法制建设
(一)在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并根据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设备管理的法规制度。重点在关键和成套设备监督管理、设备要素市场管理、设备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闲置设备调剂等方面。
(三)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依靠技术进步,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利用各种资金更新改造老旧设备,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装备整体素质。
(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主要运用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改造、自我发展的设备更新改造的良好机制。要指导企业充分利用财政部颁布的风机、水泵节能改造加速折旧政策,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风机、水泵节能产品目录,加快风机、水泵更新改造步伐。
(三)要定期颁布各行业设备技术水平分等标准,指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设备管理各项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标准化。
(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公布推荐设备目录和淘汰设备目录等,引导企业正确选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设备。
对于国家公布的淘汰设备,要依照有关法规限制生产、使用。对于在用的严重老化设备,要进行强制报废。
(五)推动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科研力量的协作,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设备维修和改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广泛开展设备维修和改造新技术的交流和推广。
五、完善企业设备管理机制,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
(一)企业要继续贯彻《设备管理条例》,树立设备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适应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市场、要效益。
(二)按照“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和完善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企业要有较完善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要在厂长(经理)的职责中明确对设备资产完好、有效的职责。强化生产现场的设备维护管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推动企业设备维修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三)继续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建立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相结合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基础上,使设备维修方式逐步转向以状态维修为主的维修方式。
六、积极培育和规范设备要素市场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培育设备维修市场、设备调剂市场、设备备品配件市场、设备租赁市场和设备技术信息市场等设备要素市场。
培育和规范设备维修市场。主要是对进入市场的设备维修单位的资格认定、维修质量和价格以及维修交易纠纷的调解等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设备维修体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设备维修专业化、社会化。
完善备品配件市场。在供应渠道上向连锁店、代理制等形式发展,发挥零配件供应主渠道作用,为企业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快捷周到的服务,减少企业备件占用资金。
建立和完善设备租赁市场。探索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工程设备、运输设备、起重设备等可租赁设备资源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设备租赁信息。资金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设备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完善闲置设备调剂市场。既要促进企业盘活闲置资产,又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逐步建立设备技术信息市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实用维修技术的转化。
(二)大力规范设备要素市场,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七、加强设备管理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设备管理负责人必须熟悉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法规、政策和有关理论知识。实行设备管理负责人岗位培训制度。
(二)指导企业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把对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对操作工人的设备保养培训列入设备管理工作计划,把岗位培训和设备管理知识与技术的培训相结合,定期对上述人员进行全面轮训。
(三)有条件的大专院校以及中专技校,应积极开展设备管理工程专业的正规学历教育。
各级设备管理协会、学会和设备管理培训中心等机构都要加强设备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培训、研究工作,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军地间的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方面的经验交流。
(四)积极开展设备管理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国际间的设备管理培训和维修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八、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设备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明确主管职能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在管理体制上要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增强对设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
(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依据法规加强对企业的设备管理进行审评与考核。对设备管理混乱及发生重大、特大设备事故的企业要予以通报和警告。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企业法人代表的责任。
(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选择一些大中型企业作为联系单位,重点调查、研究和协调解决设备管理改革方面的问题,推广典型经验,以指导面上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制定设备管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管理状况进行定期的考核,为决策提供依据。



1996年2月1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谈预告登记

刘 亮 栾桂平


  我国《物权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所谓预告登记,就是为保全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而将此权利进行的登记。它将债权请求权予以登记,使其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使妨害其不动产物权登记请求权所为的处分无效,以保障将来本登记的实现。
  一、预告登记对不动产买卖的价值
  预告登记的法律性质,虽然有物权和债权保全性质的争论,但其实质是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效力,以确保对其后发生的与该项请求权内容相同的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行为具有排他的效力。因此,预告登记制度结合了物权法原理和债权法原理的结合,或者说是物权原理向债权领域的扩张或者渗透,对基建工程项目的保障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预告登记制度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由于在不动产交易中,不动产的物权变动需以登记为公示手段,才发生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这就在债权行为的成立与不动产的移转登记之间时常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都给了不动产所有权人进行违反前一个债权行为的处分、移转等物权行为。预告登记制度正好预防了这种危险,通过预告登记保障了债权人预期所有权的实现。
  其次,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其对义务人(不动产所有人)处分权的限制,迫使其不能对该不动产进行处分或移转,防止其滥用权利。
  再次,预告登记制度具有平衡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当事人的利益的价值。不动产请求权人相比于物权人,后者处于被动和弱者的地位。建立预告登记制度,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对抗力,使不动产物权人妨害预告登记请求权的行为无效,平衡了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当事人的利益,保护交易中的弱者。
  二、预告登记的效力
  预告登记具有物权性的排他效力,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不但可以对抗不动产所有人和其他物权人,也可以对抗任意第三人。从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来看,对于预告登记制度的效力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我国现行立法在这方面的规定存在空白,致使大量纠纷不能有效解决或陷入认识的误区。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规定了商品房预售备案制度,但备案具有何种法律效力并无规定,现实司法实践中,既有以预售合同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认定其无效的,也有认定备案与否不影响合同效力的。因此,明确预告登记的法律效力是建立预告登记制度的核心。
预告登记制度应具有如下项的效力:(1)保全顺位的效力。即预告登记后,被保全的权利的顺位被确定在预告登记之时。例如某甲将自己的房屋买给某乙,但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的条件还不具备,某乙对某甲的房屋的产权移转请求权进行预告登记,待日后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的条件成熟而成为本登记时,本登记的效力朔及到预告登记时。(2)保全权利的效力。预告登记后,不动产物权人的处分行为,在妨害预告登记请求权的范围内无效。(3)破产保护的效力。预告登记后,有保护破产的效力,在相对人陷入破产时,排斥他人而保障请求权发生预期的法律后果。这一效力同样适用于相对人死亡,其财产纳入继承程序的情形,即继承人不得以继承为由要求剔除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的效力具有独立性、从属性和临时性。预告登记效力的独立性是指,预告登记本身不影响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效力。只是赋予将来变动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以排他性的效力,该登记进行与否,登记是否合乎法律规定,不能成为影响当事人间为设立该项物权变动所为的合同行为的效力。预告登记的从属性是指,应以不动产变动请求权的有效为前提。进行预告登记的不动产变动请求权可能基于合同产生,也可能基于法院指令产生,若该请求权本身的效力存在瑕疵,原因行为无效的情况下,该预告登记亦无效。预告登记的临时性是指,预告登记具有时间性,在合同约定的条件成就、期限到来或者其他物权变动的条件具备时,当事人应办理正式的物权变动登记。否则,该权利自动消失,利害关系人亦可主张涂销该预告登记。我国的《物权法》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即规定:“预告登记后,债权人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或者债权消灭的,预告登记失效。具有预告登记失效事由的,债务人有权申请注销预告登记。”
  三、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
  何种请求权可进行不动产预告登记应是创设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应关注的重点。根据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法规定,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一般包括移转或消灭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和不动产物权内容变更或顺位变更的请求权。
  我国《物权法》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约定买卖期房或者转让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债权人为限制债务人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将来取得物权,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可见草案界定的预告登记范围是“买卖期房或转让其它不动产物权”,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范围。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不动产预告登记的范围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设定不动产物权变动时,不动产本身尚未完成。包括商品房预购及将预购商品房转让中的预告登记、以预购商品房或在建工程设定抵押时进行的预告登记、房屋联建中的预告登记等。
  第二,不动产本身业已存在,但不动产物权变动被附条件或附期限。例如,甲将房屋出租给乙居住,同时与乙约定,乙的租赁期间届满时,甲将房屋出卖给乙,此时虽然房屋已经现实存在,但乙要获得房屋所有权进行过户登记尚需等到该租赁期结束,为了防止租期结束后甲又改变决定将房屋转让给第三人,乙可以就将来的房屋所有权移转请求权为预告登记。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附有条件或附有期限的请求权均可预告登记,只有为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即移转、变更或消灭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附条件或附期限时,方可为预告登记。
  综上,应当扩大对登记不动产权利之范围,将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上权、采矿权、地段权和房地产租赁权纳入不动产登记范畴。以上内容价值大、牵连面广、影响范围大,将其纳入预告登记范围,才能更大限度地保护信赖利益和交易安全,保护市场经济有序地运行,减少和杜绝经济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维护交易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公平、合理。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9年第2号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72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后施行。

主席 刘明康

二○○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固定资产贷款审慎经营管理,促进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贷款人),经营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固定资产贷款,是指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

第四条 贷款人开展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贷款人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实行贷款全流程管理,全面了解客户和项目信息,建立固定资产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

第六条 贷款人应将固定资产贷款纳入对借款人及借款人所在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额度管理,并按区域、行业、贷款品种等维度建立固定资产贷款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第七条 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并按照约定检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防止贷款被挪用。

第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办法对贷款人固定资产贷款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受理与调查



第九条 贷款人受理的固定资产贷款申请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人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

(二)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记录;

(三)借款人为新设项目法人的,其控股股东应有良好的信用状况,无重大不良记录;

(四)国家对拟投资项目有投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要求的,符合其要求;

(五)借款用途及还款来源明确、合法;

(六)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并按规定履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

(七)符合国家有关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

(八)贷款人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提供申请材料的方式和具体内容提出要求,并要求借款人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真实、完整、有效。

第十一条 贷款人应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岗位,履行尽职调查并形成书面报告。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借款人及项目发起人等相关关系人的情况;

(二)贷款项目的情况;

(三)贷款担保情况;

(四)需要调查的其他内容。

尽职调查人员应当确保尽职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 风险评价与审批



第十二条 贷款人应落实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岗位,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并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第十三条 贷款人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贷款风险评价制度,设置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从借款人、项目发起人、项目合规性、项目技术和财务可行性、项目产品市场、项目融资方案、还款来源可靠性、担保、保险等角度进行贷款风险评价。

第十四条 贷款人应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规范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流程,明确贷款审批权限,确保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



第四章 合同签订



第十五条 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及其他相关当事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相关合同。合同中应详细规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避免对重要事项未约定、约定不明或约定无效。

第十六条 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具体的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用途、支付、还贷保障及风险处置等要素和有关细节。

第十七条 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提款条件以及贷款资金支付接受贷款人管理和控制等与贷款使用相关的条款,提款条件应包括与贷款同比例的资本金已足额到位、项目实际进度与已投资额相匹配等要求。

第十八条 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对借款人相关账户实施监控,必要时可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

第十九条 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在合同中对与贷款相关的重要内容作出承诺,承诺内容应包括:贷款项目及其借款事项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贷款人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材料;配合贷款人对贷款的相关检查;发生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不利事项及时通知贷款人;进行合并、分立、股权转让、对外投资、实质性增加债务融资等重大事项前征得贷款人同意等。

第二十条 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借款人出现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未按约定方式支用贷款资金、未遵守承诺事项、申贷文件信息失真、突破约定的财务指标约束等情形时借款人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和贷款人可采取的措施。



第五章 发放与支付



第二十一条 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

第二十二条 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第二十三条 合同约定专门贷款发放账户的,贷款发放和支付应通过该账户办理。

第二十四条 贷款人应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后,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第二十五条 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第二十六条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在贷款资金发放前审核借款人相关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贷款人审核同意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并应做好有关细节的认定记录。

第二十七条 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第二十八条 固定资产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贷款人应确认与拟发放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并与贷款配套使用。

第二十九条 在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形的,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一)信用状况下降;

(二)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

(三)项目进度落后于资金使用进度;

(四)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贷款人受托支付。



第六章 贷后管理



第三十条 贷款人应定期对借款人和项目发起人的履约情况及信用状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贷款担保的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与分析,建立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和贷款风险预警体系。

出现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时,贷款人应对贷款风险进行重新评价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第三十一条 项目实际投资超过原定投资金额,贷款人经重新风险评价和审批决定追加贷款的,应要求项目发起人配套追加不低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投资和相应担保。

第三十二条 贷款人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和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建立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

第三十三条 贷款人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收入现金流以及借款人的整体现金流进行动态监测,对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四条 合同约定专门还款准备金账户的,贷款人应按约定根据需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借款人的收入现金流进入该账户的比例和账户内的资金平均存量提出要求。

第三十五条 借款人出现违反合同约定情形的,贷款人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应依法追究借款人的违约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固定资产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贷款人应对其进行专门管理,并及时制定清收或盘活措施。

对借款人确因暂时经营困难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可与借款人协商进行贷款重组。

第三十七条 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固定资产不良贷款,贷款人按照相关规定对贷款进行核销后,应继续向债务人追索或进行市场化处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贷款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营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贷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采取监管措施:

(一)固定资产贷款业务流程有缺陷的;

(二)未按本办法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的;

(三)贷款调查、风险评价未尽职的;

(四)未按本办法规定对借款人和项目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监控的;

(五)对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第三十九条 贷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除按本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采取监管措施外,还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一)受理不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贷款申请并发放贷款的;

(二)与借款人串通,违法违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的;

(三)超越、变相超越权限或不按规定流程审批贷款的;

(四)未按本办法规定签订贷款协议的;

(五)与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到位前发放贷款的;

(六)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与控制的;

(七)有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的。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全额保证金类质押项下的固定资产贷款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 贷款人应依照本办法制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细则及操作规程。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后施行。